参考文献/References:
[1] 顾小波,唐明军,叶军明. 煤矿安全事故原因及对策[J].科技与企业, 2012(5):17.[2] 徐鹏. 矿井通风安全事故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[J]. 山东工业技术. 2018(06):55-57.?/div>
[3] 张学典,王业生,伍雷,等.基于非色散红外CO2浓度测量的温度补偿研究[J].激光与红外,2015,45(4):412-415.
[4] 李忠友.氧传感器的结构原理与检测[J].实用汽车技术,2008(3):31-32.?/div>
[5] 李学胜,卢欣春,罗孝兵,等. 荧光猝灭法溶解氧传感器的研制[J]. 自动化与仪表, 2013, 28(04):17-20.?/div>
[6] 张广军,吕俊芳.红外气体分析中环境影响的补偿方法研究[J].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,1996,22(6):655-659.?/div>
[7] 周冬秋,肖韶荣,肖林. 基于荧光猝灭原理的光纤溶解氧传感器研制[J]. 光学与光电技术,2013(8):64-66.?/div>
[8] Sipocz N, Tobiesen F A, Assadi M. The use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odels for CO2 capture plants[J]. Applied Energy,2011,88(7):2368-2376.
[9] 杨建华,侯宏. 基于荧光碎灭原理的光学氧传感器[J]. 传感器技术,2001,9(20):21-24.
?10] 杨亦睿. 基于荧光猝灭原理的溶解氧浓度传感器的研究设计 [D]. 青岛:青岛理工大学,2017:45-47.
[11] 张远征. 基于温度自适应补偿技术的氧气传感器的研究 [J]. 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, 2021 (05): 8-11.
相似文献/References: